充分就业社区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日前,人社部办公厅对第五批国家充分就业社区进行表彰,萍乡安源区东大街小桥社区榜上有名,这是东大街首次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荣誉!

近年来,小桥社区不断健全就业工作内容和形式,持续优化就业环境,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形成具有永合特色的先进经验,努力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QQ截图20220121172313

强化“三个保障”,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组织保障。社区成立了就业服务网格化工作小组,将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实施“街道人社所-社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社区就业创业服务协管员”三级网格服务,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组成的协管员包片管理,经常开展上门调查、进行电话联系,对辖区内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居民就业状况、就业困难家庭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并及时进行就业帮扶。社区工作站根据调查反馈的情况,细化为家庭状况变化、就业动态变化、就业意愿类型、培训技能学习、创业意向5大类情况,建立动态工作台帐,结合各类就业需求集中开展援助活动,基本实现无缝隙公共就业服务,使就业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有效,为辖区用工需求企业和求职居民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强化制度保障。结合实际,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设立就业援助服务窗口、专门的登记台帐和登记服务卡,开展个案帮扶活动,通过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措施,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再就业;建立失业人员登记制度,完善登记失业人员基础台帐,进行动态帮扶,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引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多渠道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建立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充分利用毗邻商业街区、建材市场、农贸超市的优势,积极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就近灵活就业,并帮助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

强化资金保障。按照社区就业平台达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要求,整合街财政资金、上级就业补助资金、社区自筹资金近90余万元,推进社区服务站硬件建设,设立了求职登记、用人登记、就业困难群体服务、培训登记“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同时,社区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就业困难人群个案帮扶、企业稳定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有力保障,社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服务更便捷,社区连续三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无群众投诉。

QQ截图20220121172300

聚焦“三类群体”,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效举措

托住就业困难人员的“底”。 针对“4050”、城镇贫困劳动力等年龄大、文化低、缺技能、体弱等状况,社区开展上门推荐、专场招聘等“点对点”个性化就业服务,让用工企业和求职者精准对接;结合发展实际、市场需求和培训意愿,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掌握致富技能、提升就业能力,积极织密就业保障网,不断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牵好高校毕业生的“线”。针对高校毕业生求职状况,社区依托微信、钉钉、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招聘岗位信息,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重点推介,先后组织到萍乡市骏菱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榕港大酒店等辖区企业进行实地见习,帮助应届毕业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就业技能。今年以来,有5名大专以上高校生参加就业实践,成功实现就业。

拓宽特殊对象的“路”。社区一直把扶持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为解决创业者特别是残障人士面临的“有好的创意,却缺乏资金”的尴尬局面,社区在辖区内大力宣传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并进行“一对一”帮扶。住在亨通南街的贾君婷仙,作为原国家队残疾人运动员成员,获得过残奥会冠军等诸多荣誉,在其退役后,通过社区主动帮扶对接,推荐参加了创业培训班,接受了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培训,贾君婷仙和同为残疾人运动员的丈夫共同创立了残奥冠军推拿养生馆,在正常经营下,还主动聘用了16名盲人就业。

依托“三大载体”,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有序路径

整合社区资源。一方面,社区与企业开展定期合作。在社区院内、南门桥旁、南正街广场每月开展1-2次招聘活动,使招聘服务和政策宣传活动常态化。今年以来,先后开展民营企业招聘会、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等6场次,招聘岗位近1000余个,参加人员200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00余人。另一方面,社区建立就业服务微信群。利用个体商户多、用工需求灵活的优势,积极联系对接商圈内的商户及单位,及时收集并在居民群发布招工信息与用工要求,将符合要求的求职人员推荐给各用工单位,架起了就业“连心桥”。

依托社会各界组织。以全区社会组织入驻社区为契机,形成社区与社工、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资源“互联、互动、互补”的“五社联动”就业帮扶机制,积极整合社会工作专业人士资源,帮助创业者安心创业、就业者安心就业。比如,社区联合街司法所、经济发展办为辖区创业、就业居民提供司法援助、市监、税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为创业者和就业者排忧解难,使他们真正能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开展“私人定制”。社区针对就业困难对象个体差异,组织开展“私人定制”帮扶。比如,社区低保户张某某是“两劳”人员,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干部、社会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帮扶队伍,定期走访,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和帮助张某某创业,现在夫妻两人在家门口经营了一个水果摊位,目前经营情况良好。社区青年吴某身患股骨头坏死,康复后也无法从事重体力活,社区通过“一对一”个案帮扶,缓解吴某就业难的焦虑情绪,并为其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在东升巷智慧小区担任保安一职,让吴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东大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